全國服務熱線:400-080-4418
facebook已成神話,雖然我一直懷疑它的市值有50%泡沫,不過其實后facebook時代崛起的中國SNS們,才更有看頭。
校內——基于朋友內容分享
我看過搞笑的視頻源于校內網——雖然視頻是youtube的;
我看過完備的車標相冊源于校內網——雖然它們收集自互聯網的各種犄角旮旯;
我所知的貨正價靚的淘寶店鋪得知自校內網——雖然馬云同學并不做這種類型的歸納;
我看過搞的段子
讓我流多眼淚的電影
記得牢的座右銘
如果你一個星期登陸兩次校內的話,可能這就會成為校內帶給你的效果。這些經典的東西,如果它們不出現,你也許一輩子不會想起來去尋找,但一旦它們就這樣神氣活現跳到你的眼前,原來生活可以這么有趣和令人驚奇。就像街角的櫥窗,你不會知道下個轉角,有怎樣的好玩好看在等待。
話說校內似乎并沒有打算做成一個以分享為專長的SNS,它緊跟在facebook身后,連頁面格局都不敢隨便改動,同樣跟著facebook,在盈利模式的大坑里兜兜轉轉。是的,facebook尚未盈利,校內豆賣的也挺凄慘的。
關于盈利模式的永恒命題已無需再扯,在互聯網行業,第一桶是金的地方,第二桶往往就是土,第一桶是土的地方,搞不好第二桶挖到金子。硬抄facebook,校內毫無前途。
但它的分享功能給了我很大啟發,為什么校內可以做起來分享而51、5G、螞蟻或者一起什么什么的統統都不行,是因為用戶,只因為用戶,校內抄facebook只抄對了一點,就是先從大學生入手。
大學生,是天然有圈子(班級)的那群人,是多少有點理想主義的那群人,是時間充裕的那群人,是渴望各種新鮮內容的那群人,是樂于展示自己信仰的那群人,是什么人都有的那群人。
所以,校內不是51和螞蟻,以頭像的好看程度作為加好友的標準,校內也不是5G和一起,從頭到腳徹徹底底的IT人士。
校內勝在那點已經長成卻還遮掩的羞澀,那點什么都懂一點又什么都不太懂的好奇心,那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輕松心態,那點時不時喜歡空感慨一下又不知感慨什么的理想主義情懷。
其本質是,它集中的不是一個抱有同一個目的的人,不是從事同一行業的人,它集中的是處于人生同一階段的人。因為談論專業大家都不能互相聽懂,不能務實,于是務虛。如果務實是互聯網信息的體現,務虛才是互聯網娛樂存在的理由。
誰不愛看身邊或曾經的同學好友熱心地分享給你的內容呢,畢竟我們至少有那么長時間的親密時光,有過共同感興趣的那么多事情。
開心——朋友的朋友的朋友…,不要內容,只需搗鼓
我很少有朋友能在開心上保持每天上線的頻率達兩個月之久——即使你可以一天挪兩次車位,換一次房子。我曾經在開心上不亦樂乎的玩了一個月,然后終于很懶的讓我的所有車子都處于找車位的狀態了。
當一個人朋友很多時,他/她也許會在拉力賽、買賣好友和占房子上面逗留很久,當然這也取決于一個人的無聊(無任何貶義)程度。
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只是存在于開心每個角落的權限設置,你甚至可以通過它們,簡單地選擇公開或不公開,公開給誰不公開給誰,來重塑你在某個人某群人和所有人眼中的形象。
這個世界上有1/3的悶騷的人,你別不信。他們羞于表達,吝于詞句,戴黑框眼鏡,初次見面時總是竭力尋找寒暄的話題,在跟你打招呼時還有點結巴。如果你在網絡上看到他們,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番風情。我相信人人都有表達的欲望,開心的長處在于,它讓表達變得很簡單。
你不需要寫日記,也不需要上傳照片,一切累手累心內容生產活動都可以與你無關,你唯一要做的只是在諸多的選項中選擇一個,并決定你是否要公開你的選擇。
有的人平常很悶,但所參與的所有投票都會公開;有的人天天都很陽光,個人主頁上卻是一片空白——很可能他每天都在,只是他什么都不想人知道。有趣的差別,你看,大多數人在某種情況下都要保持一定的平衡。[Page]
投票是被登峰造極應用的典范,它基于開心全網,同時基于一種會被無限傳播的機制——只要簡單地選一個選項,并且沒有勾掉那個“顯示在好友動態里”前面的對勾,它就會出現在你所有好友的動態里,以此類推,一道題是有可能隨著人際網絡推向全網的。因為這種特性,投票也是facebook類的SNS的典型應用。
所以現在可以看清的是,應用并不是SNS的利器,好友動態的結構才是,所有動態都通過這樣的渠道被傳播,它們本身就構成了內容,不需要用戶額外去創造內容來維持這個網絡的生存——我現在相信,facebook成功的根基,首先并不在于開放的第三方平臺,而在于積極主動的好友動態。
更妙的是,好友動態不僅是內容,而且是內容后的內容,它不僅僅是一個不斷往上翻的列表,而是列表背后基于各種關系的揣度和調侃,在以上班族為主要群體,以同事為主要好友群的開心網中,這種結構頗有正中下懷的姿色。
所以,大多數采取開心網投票推廣機制的應用,都會如同投票一樣火爆,好例子是后來推出的真心話大冒險,只不過真心話是一對一的對賭,而投票頗有公諸天下之勢。
但是以動態為內容只是一種理想狀態,有的人好友過多,或者他的50個好友中只有幾個人非常活躍,這就會導致好友動態上永遠只有特定的幾個人或者5分鐘前的動態的情況。其實僅僅依靠首頁那2/3界面的好友動態,完全無法支持無聊而熱情的開心網用戶的持久關注,爭車位、買房子的引入,加入了簡單易懂的游戲規則,把這種好友動態的元素擴散到游戲和活動里;動他一下,滿足了用戶和好友之間簡單的溝通和回復;賬單、記錄和相冊滿足了用戶小小地show themselves的潛在愿望;電影、讀書是向豆瓣效顰而未果的倒霉孩子,而像寫日記這樣太過內容取向的應用,則基本不會被采用——它只是一個應景之作,就好像桌子必須有腿一樣無奈。而開心網的那些看似低檔的應用,沒有一個是真的無聊的,它們成功延續了開心網用戶們的熱情。
有“內容”,有調侃,有活動,有猜測,白領們會在前一個月內,玩得相當high。
豆瓣——資源索引
長久以來我很疑心,豆瓣叫做SNS嗎?不然它應該叫做什么?
有一個小組叫做“西紅柿蛋炒飯組”,又有一個小組叫做“只愛麥當勞討厭KFC組 ”,或者有個組叫做“買書如山倒,看書如抽絲”,就像百度貼吧,我甚至可以起個小組名叫“我只喜歡我的第一根腳趾頭而不喜歡第二根”。但是豆瓣小組和百度貼吧的區別卻在于,小組的分享基于所有小組成員的所有愛讀的書、愛看的碟、愛聽的音樂和收藏的豆列,而不僅僅是單薄的幾行論壇標題列表。
小組不是豆瓣重要的東西,豆瓣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豆列和收藏,其實,它從不直接分享內容,它只是告訴你一個名字,然后告訴你,在哪里可以買到它,要多少錢,以及,從別人的觀點來看,它是怎么樣的——這一點,至關重要。
嵌在這個浮華的物質世界里看似高雅的那點小情趣,豆瓣在其中氤氳浮動。
——我聽到朋友網頁里一首小提琴曲,長串長串的拉丁字母只看到了一個詞,叫做Zigeunerweisen,我百度了一下,百度知道告訴我,它叫做流浪者之歌,并提供了試聽,證明它是我聽過的那首。在豆瓣搜索流浪者之歌,跳出N張CD和電影,選擇小提琴CD,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個搜索結果頁面吧。標題欄、導航欄、頁面左上是專輯、專輯介紹,右上是在哪里可以買到,往下走,左邊是關于這張CD的標簽(帶鏈接)、喜歡這張專輯的人還喜歡——;右邊是“誰聽過這張專輯”以及相關“豆列推薦”;頁面下部是關于這張專輯的評論。在這張網頁上至少有4個區域把這張專輯和其他相關的專輯鏈接了起來,它們是標簽、喜歡這張專輯的人還喜歡、相關豆列推薦和誰聽過這張專輯。
結果就是這樣的:我偶然間聽到了流浪者之歌,那么我可以在半小時內找到十打以上該風格的資源。并且動用迅雷或電騾,通過免費的P2P/BT資源收歸己有。[Page]
換一下,如果我想了解用戶體驗研究的領域?如果我想概覽世界頂級的名車?如果我想知道一個明星的所有電影?
這個可怕又可愛的互聯網世界,從初亂七八糟的海量信息,到所有的一切都被無形中鏈接,互聯網發展的從來不是內容,而是組織內容的方式,話又說回來,只有合理的組織內容的方式,才能高速的帶動內容增長。
豆瓣是典型的基于消費品而不是基于人而成長起來的人際網絡,在這個奇怪又別扭的基礎上,它將發展起屬于豆瓣自己的文化,人的聚合和內容的聚合同步產生,它發展出了小組、活動、廣場和九點這些分類別分偏好的小組,吸引那些熱愛各種各樣書籍、音樂、電影的人們——無論你有多么刁鉆的胃口。
Copyright 2008 © 上海網至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滬ICP備11006570號-13 滬公網安備 31011402007386號